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一、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沙沙,夏国兵,方涛[1](2021)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58例门静脉高压症巨脾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34)和开腹组(n=24), 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巨脾脏切除联合断流术, 开腹组患者行开腹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B/C级胰漏、腹腔感染等)发生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 腹腔镜组中转开腹2例,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205.3±28.6) min, 开腹组为(156.4±20.7) min, 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开腹组术中出血量为(327.2±39.5) mL, 显着高于腹腔镜组的(246.5±32.3) mL,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1.4) d、(9.7±2.3) d, 开腹组分别为(3.8±1.5) d、(12.9±2.7) d, 腹腔镜组均短于开腹组, 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0例, B/C级胰漏2例, 腹腔感染3例, 开腹组术后腹腔出血1例, B/C级胰漏2例, 腹腔感染5例,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结论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安全可行, 具有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可使患者获益, 但手术难度大, 对手术医师的技术及心理素质要求高。

李冠豪[2](2021)在《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性评价在保留脾脏的胃癌根治术中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与原位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短期及长期结果,对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进行临床实践观察并统计脾门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在Meta分析部分,本研究通过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CBMdisc、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纳入经过筛选的对比在保留脾脏的胃癌根治术中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与原位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研究,应用Rev Man5.4软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总数、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总数、脾门淋巴结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年及5年生存率等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临床实践观察部分,本研究设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一单元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行全胃D2根治术联合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中脾血管腹侧淋巴结、脾血管背侧淋巴结的清扫情况,并分别统计相关淋巴结的转移率及阳性率。结果:本研究Meta分析部分共纳入10项回顾性研究,包含1127名患者。对比结果显示:相比于原位清扫组,拖出组术中出血量更少(WMD=-34.98;95%CI=-55.54~-14.43;chi-squared=48.84;P<0.05)、脾门淋巴结检出数目更多(WMD=1.04;95%CI=0.50~1.59;Chi2=32.42;P<0.05)、脾门淋巴结阳性率更高(WMD=1.64;95%CI=1.24~2.16;Chi2=0.21;P<0.05)但术后排气时间更晚(WMD=0.28;95%CI=0.18~0.37;Chi2=2.14;P<0.05)。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长(WMD=0.24;95%CI=-15.58~16.06;Chi2=197.87;P=0.98)、淋巴结清扫总数(WMD=0.12;95%CI=-1.27~1.52;Chi2=3.97;P=0.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WMD=1.64;95%CI=1.24~2.16;Chi2=0.21;P<0.05)等无显着差异。临床实践观察部分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31-75岁。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术中发现脾静脉损伤无法充分修补、止血,联合行脾切除术,少数患者出现胸腹腔积液、切口脂肪液化等术后并发症,均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平均淋巴结总检出数为42.4.±6.7枚,检出No.10淋巴结总数71枚,其中No.10a淋巴结43枚,No.10p淋巴结28枚。纳入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均为III期,平均No.10淋巴结5.9±3.5枚,转移率及阳性率分别为16.7%及8.5%;平均No.10a淋巴结3.6±2.1枚,转移率及阳性率分别为8.3%及4.7%;平均No.10p淋巴结2.3±2.1枚,转移率及阳性率分别为16.7%及14.3%。结论:本研究针对在保留脾脏的胃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方式得出以下结论:(1)淋巴结在脾门血管腹侧及背侧均有分布及转移的可能,具有清扫的临床价值。(2)相比于原位清扫,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能提高转移脾门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根治程度。(3)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荣焕[3](2021)在《两种不同脾蒂离断位置对脾切除术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应用一级脾蒂离断法(Primary Splenic Pedicle Dissection,PSPD)和二级脾蒂离断法(Secondary Splenic Pedicle Dissection,SSPD)对脾切除术后的影响。对比在不同患者中分别应用不同脾蒂离断法所取得的疗效,择优选取出适用于目前医疗环境的脾切除方法,为精准医疗提供更优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0年8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共124例,首先按脾脏大小将全部患者分为巨脾组和非巨脾组,巨脾组患者54例,其中行PSPD的患者25例,行SSPD的患者29例,非巨脾组患者70例,其中行PSPD的患者32例,行SSPD的患者38例;再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61例,其中行PSPD的患者15例,行SSPD的患者46例,开腹组患者63例,其中行PSPD的患者42例,行SSPD的患者21例。通过比较巨脾组、非巨脾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并发症(脾热、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Or Splenic Vein Thrombosis,PSVT)、胰瘘、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数据,比较两种脾蒂离断方式的疗效。结果:在巨脾组中,应用PSPD法和SSPD法的患者平均术后疼痛时间分别为5.56±1.193天和4.24±1.154天,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78941(52686~95593)元和63811(49405~97844)元,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175~500)ml和200(115~400)ml,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10~252.5)min和180(155~252.5)min,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3(15.6~27.5)天和18(14~21)天,平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8~12)天和7(6~9.5)天,脾热发生率分别为36%和6.9%,PSVT发生率分别为64%和17.24%,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4%和3.45%,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68%和34.48%,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76%和48.28%,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6%和48.28%。其中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脾热、胰瘘、PSVT、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非巨脾组中,应用PSPD法和SSPD法的患者平均术后疼痛时间分别为5(4~6)天和4(3~4)天,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1880(43485~58924.5)元和50850(39660.25~57452.5)元,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350~1000)ml和200(100~300)ml,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0(100~157.5)min和165(125~202.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分别12(8~14)天和12(9~14.25)天,平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5~9)天和7(6~8.25)天,脾热发生率分别为15.63%和0%,PSVT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5.26%,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5.26%,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40.63%和21.05%,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43.75%和15.79%,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75.00%和47.37%。其中术后疼痛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脾热、胰瘘、PSVT、腹腔积液及低蛋白血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腹腔镜组中,应用PSPD法和SSPD法的患者平均术后疼痛时间分别为5(4~5)天和4(3~4)天,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9363(48888~85642)元和56535(46031.25~68135)元,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150~600)ml和200(87.5~300)ml,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80(145~260)min和170(150~242.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分别16(8~24)天和14(11~18.25)天,平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8(5~11)天和7(5.75~9)天,脾热发生率分别为20%和4.35%,PSVT发生率分别为53.33%和10.87%,胰瘘发生率分别为40%和6.52%,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60%和26.09%,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80%和30.43%,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80%和47.83%。其中术后疼痛时间、术中出血量、脾热、胰瘘、PSVT、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及低蛋白血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开腹组中,应用PSPD法和SSPD法的患者平均术后疼痛时间分别为5.5(4~6.25)天和5(4~5.5)天,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5976(43519.5~78551)元和46563(36698.5~61361.5)元,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95(200~970)ml和230(200~555)ml,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0(98.75~191.25)min和165(112.5~18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分别14(12~24.25)天和15(9.5~19.5)天,平均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8.5(7~11)天和7(6~9.5)天,脾热发生率分别为26.19%和0%,PSVT发生率分别为35.71%和9.52%,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0%,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0%和28.57%,腹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0%和28.57%,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83.33%和57.14%。其中脾热、胰瘘、PSVT及低蛋白血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脾切除术中应用SSPD法处理脾蒂相较PSPD法会显着降低术后并发症包括脾热、PSVT、胰瘘、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等的发生率;2.与PSPD法相比,应用SSPD法切除脾脏能加快患者的恢复,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但PSPD法较SSPD法简单,手术时间短,SSPD法更适用于经验较丰富的外科医师。

丁泽华[4](2021)在《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与开腹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在各方面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和苏北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共收集到患者80例,排除肝功能差者8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门奇断流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量、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收集两组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并且认为P值<0.05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的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总体费用要低于研究组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例较研究组高很多,包括发热、肝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胸腔积液等情况,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上未表现出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1d、3d、7d、14d的血小板数量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两周内二者血小板数目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多优点,例如手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比较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但患者住院所需要的费用较高,综合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门奇断流术优缺点,腹腔镜门奇断流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备普遍推广的条件。

李秋生,王乐,冯峰,邢中强,张建生,王文斌,吕海涛,刘建华[5](2021)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中脾动脉结扎和脾切除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与脾切除组相比,脾动脉结扎组手术时间短[(181±72)min比(284±72)min ,t=-6.205,P<0.01]、术中失血量少[(100±50)ml比( 700±86) ml,t=-5.166,P<0.01]、输血率低(28%比67%,χ2=11.47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结扎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脾切除组(2 d比3 d,Z=2.361,P<0.05);脾切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P<0.05);脾切除组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结论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

吴一鸣,胡洁云,徐鹿平,许浏,周俊,陈敏芳[6](2020)在《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3例,女19例;年龄为(63±9)岁,年龄范围为41~83岁。52例患者中,31例行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序贯组;21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设为腹腔镜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并发症情况。(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与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序贯组和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序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16)min、(57±11)mL;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3±14)min、(55±9)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63,1.052,P>0.05)。(2)并发症情况:序贯组患者中1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1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死亡患者;腹腔镜组患者中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围术期出血2例、术后消化道再出血6例、腹腔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4例,死亡3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腹腔镜积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0.082,P>0.05);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经胃镜治疗后痊愈;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联合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6例腹腔镜组术后消化道再出血患者,3例经胃镜治疗后痊愈,3例未能及时抢救死亡;腹腔积液患者予低盐饮食加利尿剂治疗后消退;并发门静脉血栓患者予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后成功溶栓。(3)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均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15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8,P<0.05)。术后12个月,31例序贯组患者中29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2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2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13例未见胃底静脉曲张,3例发生明显胃底静脉曲张,5例发生严重胃底静脉曲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3,P<0.05)。序贯组明显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腹腔镜组明显和严重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中1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其余患者予胃镜治疗后胃底曲张静脉消失。(4)随访情况: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31例序贯组患者和18例腹腔镜组患者生存。结论胃镜"三明治"注射治疗序贯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张静脉复发率、再出血率较低。

张春雨[7](2020)在《隧道法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比常规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程序化隧道法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TLS)和常规腹腔镜脾切除术(CL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手术要点和临床体会。方法:1)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0月共实施的15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隧道法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组(TLS组)91例和常规腹腔镜脾切除术(CLS组)5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等,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优劣。2)针对病因是否为肝硬化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在不同病种中隧道法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与CLS组相比,TLS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74.40±18.68vs 84.24±20.88min,p=0.003),术中失血量显着减少(130.33±84.95 vs 178.81±107.32 ml,p=0.003)。在输血率、手术中转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对比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无死亡病例。亚组分析显示,肝硬化亚组中TLS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82.35±15.11)min、(152.35±92.62)ml,较CLS组明显减少(P<0.05)。而在非肝硬化亚组中,两组对比各项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结论:与CLS相比,TLS同样安全可行,但TLS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和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尤其适用于肝硬化患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手术方式。

王文博[8](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何韵[9](2020)在《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脾脏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脾囊肿等,以及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等)、脾局部感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者以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目前的脾切除术式主要有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以及机器人脾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全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部并发症(如术后腹腔出血、膈下脓肿、术后急性胰腺炎等)、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肺部感染等)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脾静脉炎、血栓-栓塞并发症、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脾切除术后腹腔出血是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类并发症,多数发生在术后24h以内,当出血量不大时一般可以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止血药物应用及对症治疗改善,而严重的术后短时间内大出血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止血。本研究通过观察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例特点等,来探讨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2019年收治的387例行脾切除手术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术前相关检查资料、术后出血情况及处理措施,总结出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3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脾切除手术,其中出现术后大出血并发症者25例(6.4%),死亡病例0例。术后大出血病例中17例为术后24小时内出血(其中6h以内4例,6-12h以内2例,12-24h以内11例),4例为术后24h-3d内,>3d者4例。所有出血病例均行二次剖腹探查术止血,术中探查发现脾蒂残端出血8例,脾窝及创面渗血8例,膈肌出血3例,网膜血管出血1例,腹壁出血3例(1例为腹壁肌肉出血,2例为锥孔出血),2例探查阴性。所有出血均经压迫、缝扎联合止血,2例探查阴性者于可疑处缝扎止血,术后出血患者经二次手术止血均获成功。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是脾切除手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的估计值分别为1.001、0.096(肝功能轻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9.515(肝功能中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OR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9-1.655)、(0.008-1.132)、(1.270-71.312)。结论脾切除术后出血与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等有一定相关性,而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翔[10](2020)在《完全腹腔镜、手助腹腔镜及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比较与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和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探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9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7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完全腹腔镜组(TLS)12例、手助腹腔镜组(HALS)36例、开腹组(OS)三组89例,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总失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通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行手术,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TLS组和HALS组无一例中转开腹。(1)三组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外伤原因、ASA评分、术前血红蛋白和脾脏损伤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中资料对比:在手术时间方面,TLS组(159.17±39.88min)长于HALS组(141.67±27.7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S组和OS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59.17±39.88 vs.126.74±28.79 min,P=0.001);而HALS组与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资料对比:(1)在术后腹腔引流量上,TLS组(74.17±17.69ml)<HALS组(105.42±24.39ml)<OS组(150.03±40.55ml),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2)在首次通气时间上,三组中TLS组用时最少,HALS组其次,OS组时间最长(2.33±0.49 vs.2.92±0.65 vs.3.57±1.05 d,P=0.000,P<0.001);(3)三组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方面,OS组(5.56±1.54d)明显长于TLS组(4.08±0.99d)和HALS组(4.81±1.3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LS组和HA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方面,TLS组(5.83±1.40次)较OS组(8.11±2.78次)有明显优势(P=0.007,P<0.01),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三组手术方式治疗脾脏Ⅱ级损伤的比较:(1)在术后腹腔镜引流量上,TLS组(67.50±14.88ml)<HALS组(102.50±22.21ml)<OS组(128.94±33.97ml),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2)TLS组(2.25±0.46d)在术后通气时间上要短于HALS组(3.08±0.69d)和OS组(3.58±1.0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S组和O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上,OS组(5.37±1.46d)明显长于TLS组(4.00±1.07d)和HALS组(4.33±1.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LS组和HA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上,TLS组(5.87±1.55)与OS组(7.94±2.78)相比使用较少的镇痛药物(P=0.035,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手术方式治疗脾脏Ⅲ、Ⅳ级损伤的比较:(1)在手术时间上,TLS组(200.00±23.09min)明显长于HALS组(135.00±23.95min)和OS组(133.62±29.1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ALS组和O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在术后腹腔引流量和术后首次通气时间上(87.50±16.58 vs.106.87±25.74 vs.165.74±38.08 ml,P<0.01;2.50±0.57 vs.3.12±0.61 vs.3.61±1.09d,P<0.05),TLS组和HALS组均优于OS组,而TLS组和HA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TLS和HALS两种方式治疗创伤性脾破裂患者都是安全、有效、可行的。2.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技术在创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手术视野广、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3.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脾脏Ⅱ级损伤患者的三种手术治疗方式中,TLS疗效显着,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优先考虑。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脾脏Ⅲ、Ⅳ级损伤患者来说,在TLS应用受限的情况下,HALS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

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资料提取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文献特征及质量评价
        2.2.3 Meta分析结果
        2.2.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移
    2.3 讨论
        2.3.1 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2.3.2 脾门淋巴结清扫总数分析
        2.3.3 脾门淋巴结阳性率分析
        2.3.4 研究局限性
    2.4 小结
第3章 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实践观察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脾门淋巴结清扫方式
        3.1.4 观察指标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进展期近端胃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及争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和致谢

(3)两种不同脾蒂离断位置对脾切除术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简要分析
    2.1 短期并发症
        2.1.1 脾热
        2.1.2 胰瘘
        2.1.3 PSVT
        2.1.4 腹腔出血
        2.1.5 其他短期并发症
    2.2 远期并发症
        2.2.1 OPSI
        2.2.2 血管并发症
        2.2.3 癌症
        2.2.4 其他远期并发症
    2.3 结论及展望
第3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一般资料
        3.4.1 巨脾组和非巨脾组
        3.4.2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
        3.4.3 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3.5 手术程序
        3.5.1 术前处理
        3.5.2 手术过程
        3.5.3 术后治疗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巨脾组
    4.2 非巨脾组
    4.3 腹腔镜组
    4.4 开腹组
第5章 讨论
    5.1 术后并发症
        5.1.1 脾热
        5.1.2 PSVT
        5.1.3 胰瘘
        5.1.4 其他术后并发症
    5.2 术中情况
        5.2.1 手术时间
        5.2.2 术中出血量
    5.3 术后恢复
    5.4 住院费用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品采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2.6 麻醉与手术方法
        2.6.1 麻醉
        2.6.2 手术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腹腔镜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7)隧道法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比常规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参考标准
        2.1.4 患者基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相关准备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2.3 随访观察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3.7 生存率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背景和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部外科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及处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完全腹腔镜、手助腹腔镜及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比较与分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术前检查与术前准备
        2.2.2 手术设备及器械
        2.2.3 手术方法与步骤
        2.2.4 术后处理
        2.2.5 观察指标
        2.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2 术中资料对比
    3.3 术后资料对比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
    3.5 脾脏Ⅱ级损伤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3.6 脾脏Ⅱ级损伤的相关术后并发症比较
    3.7 脾脏Ⅲ、Ⅳ级损伤的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3.8 脾脏Ⅲ、Ⅳ级损伤的相关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术中资料的比较分析
    4.2 术后资料的比较分析
    4.3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4.4 脾脏Ⅱ级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
    4.5 脾脏Ⅲ、Ⅳ级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中的临床应用[J]. 彭沙沙,夏国兵,方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10)
  • [2]拖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应用于胃癌根治术的Meta分析及临床实践观察[D]. 李冠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两种不同脾蒂离断位置对脾切除术后的影响[D]. 方荣焕. 吉林大学, 2021(01)
  • [4]腹腔镜与开腹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的效果对比[D]. 丁泽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中脾动脉结扎和脾切除的临床疗效比较[J]. 李秋生,王乐,冯峰,邢中强,张建生,王文斌,吕海涛,刘建华.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1(01)
  • [6]胃镜腹腔镜序贯疗法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J]. 吴一鸣,胡洁云,徐鹿平,许浏,周俊,陈敏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6)
  • [7]隧道法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对比常规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D]. 张春雨.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9]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D]. 何韵.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完全腹腔镜、手助腹腔镜及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比较与分析的临床研究[D]. 陈翔.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